無人清掃系統實現小時級無人化作業,主要依靠智能感知系統、自動駕駛技術、高效作業模式、持久續航能力及云端協同管理五大核心技術的綜合應用。以下是具體實現機制:
一、智能感知系統:環境實時識別與避障
多傳感器融合方案
通過激光雷達、攝像頭、超聲波雷達、毫米波雷達等設備融合感知環境,如杭州蕭山的清掃車配備 10個攝像頭+5個激光雷達+2個毫米波雷達10,實現360°環境監測。
動態障礙物識別:咸寧的V3無人車可識別行人、車輛、信號燈,并在8米外預警2;蘇州盛澤的清掃車能在人車混行路段精準避障。
高精度定位與導航
采用差分GPS、慣性導航、輪速計等組合定位,如北京環衛集團的“京環小鯨靈”在無GPS信號時仍能自動駕駛9,確保貼邊清掃精度達厘米級。
二、自動駕駛技術:全流程無人化控制
L4級自動駕駛能力
西海岸新區的SD15無人車支持復雜環境下的自主路徑規劃、繞障脫困6;咸寧V3車型具備信號燈識別、緊急制動功能。
多場景作業模式
預設覆蓋式、循環式、貼邊清掃等模式,適應不同道路(如步行道、輔道、園區窄路)。
例如成都高新體育中心的清掃車按規劃路線自動往返4,北京副中心的車輛可24小時響應任務。
三、高效作業與續航:保障連續作業能力
清掃效率與容量優化
咸寧V3每小時清掃面積達12,000㎡2,嘉興無人車1小時完成1公里綠道清掃。
大容量設計:杭州蕭山車型垃圾箱達1800L10,賽特智能清掃車續航8小時。
能源與維護自動化
純電動驅動支持8小時連續作業(如咸寧V32),部分車型支持自動充電、加水、傾倒垃圾。
四、云端協同管理:遠程監控與調度
云控平臺統一指揮
咸寧通過云端管理多臺車輛2;安陽的無人車實時上傳數據,管理人員遠程監控作業狀態。
異常響應機制
故障自動報警(如嘉興車型1),后臺人員通過App介入控制8,或切換“有人/無人”雙模式8。
五、人機協作閉環:補充人工短板
角色轉換:環衛工人轉向設備監控、死角清理(如西海岸新區6),穆湖溪綠道保潔員減少2/。
極端環境替代:在高溫、嚴寒、深夜等時段由無人車主力作業,降低人工風險。
技術挑戰與局限
環境適應性:暴雨天氣傳感器易受干擾(廣州荔灣11),需人工接管。
場景限制:目前主要在封閉/半封閉區域(如公園、輔道)應用,開放道路需政策支持。
無人清掃系統通過 “感知-決策-執行-管理”全鏈路自動化,結合人機分工,實現小時級高效無人作業。未來隨著5G與AI迭代,作業場景將進一步擴展1018。